背景:
1961年春节,上海市委闵行会议决定由华东所研制原子弹和氢弹急需的五万次大型电子管J-501 计算机。1964 年10 月16 日,J-501 机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运算,成功通过*鉴定,其中凌炳元所在的复旦大学计算机训练班同学们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曾经这样说到,J-501机和其他计算机在突破原子弹和氢弹的过程中,起到非常*的作用。
出生书香门第 饱读诗书
.jpg)
凌家四兄妹,后排左起凌炳元、凌正元,前排左起凌雪元、凌川弟(核物理科学家)
川沙自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筑城后,跨越明清两朝和民国,因盐而兴、因商而聚、因纺而盛,逐渐崛起。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市街一直是城内商业最集聚的街市,被美喻为川沙的“南京路”。
凌炳元的爸爸凌慕贤早在1915年就在川沙中市街开印染坊和百货店,名叫福昌祥染行和福昌祥百货,位于川沙中市街2-4-6号,1934年7月20日,凌炳元就在这里出生。
川沙城厢镇,交通便捷,有小火车直达黄浦江边,摆个渡,即可到达外滩和市中心。民风开先,是宋庆龄的诞生地,黄炎培的故里。她家同村的老前辈,泥工出身的杨斯盛,从事营造业,致富后毁家兴学,创建了浦东中学。首任校长:黄炎培,早期教员有恽代英、肖楚女等。时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美誉。
在这尊师重教的氛围中,凌炳元小小年纪便走进了课堂,他从小天资聪颖,学业优异,当年曾是松江专区高考状元。(1949年,设松江专区,驻松江县,松江专区的辖区范围:松江、上海、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宝山9县,属苏南行政公署。1953年,划归浙江省,1958年1月,上海、宝山、嘉定3县划归上海市,同年3月松江专区撤销,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7县划归上海市。以1958年为节点,松江专区整体划给上海。)
当年的松江专区是非常大的,不是当时上海市可比的,也可以说凌炳元当年的状元跟如今上海市状元含金量是一样的。
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大学数学系计算机专业毕业,并进入华东计算所,当计算机程序研究员,参与原子弹和氢弹急需的五万次大型电子管J-501 计算机研究工作。

凌炳元复旦大学毕业证书

后排左起第10位为凌炳元
响应*号召,甘做“中国计算机事业”孺子牛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1958 年9 月至1960 年上半年,上海市委决定在复旦大学举办“计算数学训练班”,作为建立上海地区计算技术队伍的基础,随后,复旦大学“计算数学训练班”中的48 名学员中分三批调入华东计算所,凌炳元先生作为第三批人员于1960 年4 月调入华东计算所。
凌炳元晚年回忆说:当时“二机部”是“计算所”的*用户。这台计算机,首先保证原子弹试验和氢弹数学模型的计算,其他项目的计算都要让位,此外还承担着天气预报的信息处理与计算等工程。这台计算机自从启动,就昼夜不息地运转着,外人进入机房,若发现遗留的纸张之类物品,必须立即上报、不得翻阅。
涓涓之流固能成川,那是因为它们汇入了江河,才形成了奔腾不息的汹涌波涛。凌炳元不止一次的说:自己能够参与这一伟业,他感到无比自豪。据凌建民(凌炳元儿子)说:父亲经常对他说,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
30年奉献曹杨校园 甘做辛勤园丁

凌炳元与儿子(凌建民)曹杨中学合影
据凌炳元一位学生回忆说:凌老师会拉一手好听的二胡,会吹笛子和箫,每到凌老师讲完课以后,总会拉一曲给我们听……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因*政策的调整,凌炳元因工作需要被调离华东计算所,到曹杨中学任一名中学数学老师,这一去就是30年!
在曹杨中学,凌炳元是学生口中“多才多艺的老师”,学生们这样总结凌老师的:*、表述清晰、融会贯通、因材施教、无所不能。
在凌炳元看来,教书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他鼓励学生在学习、领会、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产生原创性想法。他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是: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并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及创新思维。
如今,凌炳元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离开了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作为上海*批计算机先行者,他留下的是“国之重器”,留下的是科学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
作为一名可敬的老师,凌炳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老师的意义,也为*上千万老师肃立了标杆!像凌老师这样的人,在全国还有千千万万,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人正在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
附: 上海计算机的*批101人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 作者:徐祖哲)
上海计算机的*批101人
“十二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在计算机方面的具体措施有:成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当年暑期分配大学毕业生、派一个技术代表团赴苏、安装苏联最新通用电子计算机(M-3),在大学建立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从1956年开始,开设以一年为期的计算机(和计算数学)训练班。任务还包括在高等学校设立计算技术专业。
.jpg)
1956 年6 月19 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隆重成立,三年时间逐项落实“科学规划”规定的任务,其中包括开办计算技术训练班培养专业人才,重点科研任务陆续展开。
1958 年9 月至1960 年上半年,根据科学规划的要求,上海市委决定在复旦大学举办“计算数学训练班”,作为建立上海地区计算技术队伍的基础,分为机器班、计算方法班、程序设计班。
训练班是在复旦大学数学系兴办的,但这是上海市委的决定,所以学员包括了三个大学。具体是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王零负责。
学员包括复旦大学数学系三四年级的学生41 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三四年级学生40人,上海师范学院三年级学生20 人,共计101 人。
时过境迁,由于现在的机构不了解历史的深层内情,只知道表面的过程,即使是当年的学员也不一定会知道高层决策的内幕。2015年,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出版的《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工作回忆录》,序言中就简单地说成:“1958年,复旦就在数学系举办了计算数学训练班,培训学员101人。”其实要是认真查询档案,是能够找到当年上级的精神和决策部署的。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王零
复旦大学602机成员和物理系电训班部分学员
复旦大学1965年数训班学员1981年回校聚会
训练班开设了计算机原理、数值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课程。学员徐研人回忆了讲课教师,复旦大学数学系教师陈火旺讲授数理逻辑、许自省讲授程序设计、宗月娴讲授计算方法,还有一位匈牙利*讲授布尔代数。
陈火旺曾到北京大学数理逻辑训练班学习,师从胡世华,1997 年当选工程院院士;许自省和宗月娴都是计算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学员;1959 年9 月,匈牙利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伊斯特万教授在复旦大学数理统计讨论班讲授数理统计学,布尔代数是否也是由他讲授,还需查证。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周彭年、王鸿仁、茆诗松也在训练班听过许自省讲授程序设计。1960 年4月,训练班学员以复旦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的资历毕业,廖有为等留在计算数学教研组;徐研人、孙尧年等十人调入物理系无线电技术教研室。
复旦大学“计算数学训练班”101 名学员中,48 人分三批调入华东计算所。
1958 年11 月调入*批陈仁甫、卢克盛、王小云、刘篷举、丁肇俊、李洪新、吴保鑫、朱祖德、顾金荣、朱学章、黄瑞华、何妙琴、龚弱民、马琪芳、徐效云等15 人,参加了沪Ⅰ型计算机研制,同时继续培训。
1959 年底调入第二批:谢玉和、杨益生、叶志涛、黄谨、黄重威、白尔锽、黄昌德、环蓉秀、黄一阳、尹周水、陈炳官、苏敏发、陈金鹏等13 人。
1960 年4 月调入第三批:瞿兆荣、陈涵生、王家增、裘怿源、严洪范、顾鼎铭、陆寿生、杨汉秀、王景寅、陈娜芬、钱鹤、华孝先、杨人魁、叶国宁、王宪文、谢仁兰、凌炳元、叶元庸、娄月琴、沈美铃等20 人。
华东计算所建所后,研制每秒一万次的“沪Ⅰ型计算机”,后改为仿制苏联M-3 计算机,1961 年春节,上海市委闵行会议决定由华东所研制原子弹和氢弹急需的五万次大型电子管J-501 计算机。1964 年10 月16 日,J-501 机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运算,通过*鉴定,复旦大学计算机训练班的学员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

凤阳路华东计算所旧址

华东计算所J-501 机鉴定会。(左三起)徐家福、姚锡珊、董铁宝、虞浦帆、吴有训、郭书文、刘连同、□□□、王芳荆(右三);
(左起)第二排:王唯和、沈慧琴、顾月雯、曹明明、徐英、顾秀芳、金文好、王琳丽、朱惠芳、周红秀;
第三排:□□□、□□□、沙景元、□□□、王诗钢、周财根、童振华、刘福琨、刘文明、□□□、李德元、王永亨、□□□;
第四排:吴宗保、□□□、叶志涛、黄宗伟、□□□、凌龙根、□□□、李维新、姚苏明、赵根生;
第五排:□□□、周建勋、杨益生、卢克盛、□□□、黄瑾、朱敬诠、吴文
(上图中杨益生、黄谨、叶志涛、卢克盛,均是复旦计算机训练班学员)
华东计算所的60年纪念册使用了这张照片,印发之后,一位老职工拿着纪念册找到办公室,说这个位置就是我,怎么没有我的名字?笔者后来听说,非常高兴,询问是哪一位老同志,可惜当事人已经想不起他是谁了!历史往往会给我们补救的机会,却又轻易放过。60年前参加了计算机创业的前辈都是单位的“宝贝”,是社会的楷模。历史要靠档案,也是一点点积累的,这次遗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名,而是一段创业的历程。
原训练班学员徐研人(左)、罗文比赴哈尔滨参加第4次计算机学术会议,路过北京